色婷婷69/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成人免费**/国精产品99永久一区一区

                         T

首頁 » 本地新聞 » 正文

城鄉一體加快太倉現代化進程——2013年我市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主要目標解析

  • 發布時間:2013-3-1 16:11:25

                                                          

  近年來,我市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富民強村、加快“三集中”、“三置換”、創新體制機制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已經成為太倉最大的特色、品牌和優勢,但集中居住率偏低、土地綜合利用率和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村級經濟不夠強、農村環境面貌有待進一步改善等薄弱環節依然存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將推出多項舉措,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核心提示】

  現代農業

  生物農業產值超100億元

  目標 新增高標準農田4.5萬畝,合作農場經營面積擴大到24萬畝,生物農業產值超100億元,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0人次。

  措施 發展現代農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今年,我市將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農業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設施裝備改善、勞動者素質提高,更多依靠一、二、三產業發展聯動,“四化”良性互動,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四個十萬畝”產業布局要求,抓緊落實各片區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做到規劃上圖、布局落地。

  強化農業生態、生產、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著力發展科技農業、培養職業農民、建設生態農村,加快構建以“生產發達、生態優美、生物集聚、產業融合、營銷現代”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加快推進以交通主干道沿線、鎮級農業產業園區、村級合作農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一批連片的水稻生產基地、一批水產標準化基地、一批高效園藝生產基地、一批與城鄉、人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生態基地。

  加快農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抓緊培育以合作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堅持走園區化、合作化、產業化、農場化發展之路,做大農業產業園區規模,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合作農場跨區域聯動發展。

  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步伐,鼓勵和引導農地向合作農場集中,對基礎設施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的地塊,要全面推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經營方式;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塊,在村集體掌控土地的前提下,可采取委托管理、家庭農場或對外發包等方式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水平。

  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積極開展“三品”認證,加強培育地產優質品牌。

  富民強村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      

  目標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村集體可支配收入增長15%。

  措施 推進富民強村,拓寬持續增收渠道。

  今年,各地將廣開門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積極采取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物業富民等有效措施,并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加大低收入戶幫扶力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形成以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投資性收入為主體、家庭經營性收入與政策轉移性收入為補充的多元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

  加大農民創業支持力度,推進農民創業基地建設,扶持農民創辦小微企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加大農民就業培訓力度,突出幫助中低收入農戶家庭提高勞動技能,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確保中等收入群體比重超60%,確保城鄉居民收入比控制在1.9:1之內。

  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模式,拓展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和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結合盤活低效存量土地工作,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政策,將散落在管理區、村的工業企業集聚到鎮產業園區。

  注重農村集體資產總量的增加與收益率的提高,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退二進三”,走轉型發展、異地發展、抱團發展、集聚發展之路。做大做強社區股份合作社,吸納農民閑散資金投資入股,擴充資本金總量,搞活資產、資本經營,提高收益分配水平,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收入的“雙增”、“雙贏”。

  創新體制

  股份合作社資產量化超40家

  目標 社區股份合作社資產量化超40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90%。

  措施 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今年,我市將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力度整合城鄉一體化投融資平臺,做大規模、做強載體,為城鄉一體化提供資金支持。

  開展農民資金互助合作試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合作社股權、農宅、集體資產等抵押貸款。規范發展農村產權交易,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引導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創新力度,推出各種配套產品和服務。

  做大做強農業擔保與保險,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充分吸收社會資本,增強農業擔保能力,探索農業再擔保,開發“信貸+保險”的金融服務新產品,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

  深化農村“五大合作”改革。規范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切實做到量質并舉。加快社區股份合作社清產核資、析股量化步伐,穩步提高按股分紅收益。

  強化各類合作社規范運作,真正建立起與農民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投資入股,讓農民在參與合作經營中增收入、得實惠。

  建立有效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運行機制,探索創新農村集體財務、“三資”管理的有效模式,促進經營性資產實現最大增值、非經營性資產保證完整無損、資源性資產得到有效開發。

  集中居住

  新增農戶超6000戶

  目標 建成農民公寓房150萬平方米,新增農民集中居住戶不少于6000戶,農村工業企業集中度達92%。

  措施 統籌城鄉發展,加快農民集中居住進程。

  今年,我市將以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作為加快“三集中”步伐的突破口。根據既定工作目標,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民集中居住。

  各區鎮將排出項目拆遷計劃,實施整體置換,為今后發展留出空間。要在城鎮規劃區內優先提供農民公寓房建設用地,按照封閉運行的要求,辦理建設用地出讓手續,規范建設用地行為,通過產權置換,讓農民得到實惠。

  加快農民公寓房建設進度,對已列入計劃的項目要抓緊組織實施,對已實施的項目要搶抓進度,對已完工的項目要抓緊分房安置。盡量縮短過渡期,減少拆遷安置成本。

  加大農民集中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形成市、鎮(區)、村三級共同投入機制,合理完善和增加公建設施,充分考慮公共服務、文化體育及生活娛樂等場所的配套。要創造條件讓規劃區外的農民通過自拆自建入區集中居住。

  生態文明

  新增林地、綠地1.5萬畝

  目標 新增林地、綠地1.5萬畝,疏浚市鎮河道220公里、農村河道165.7公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0%。

  措施 注重生態文明,打造現代田園城市。

  今年,各地將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健全農村生態保護政策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充分展現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產城融合、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現代田園城市形態。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水平。加快城鄉道路、供電、供水、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整理農村“三線”,改善農村空間和視覺環境。推進農村生態綠化建設與保護。

  繼續推進“綠色太倉”建設,開展城鄉綠化造林活動,重點做好疏港高速公路綠化等一批綠化建設工程。

  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嚴守“生態紅線”。加強農村水環境建設。著力抓好水環境綜合治理和農村河道整治,實施河網水系暢流工程,提前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兩年工程,營造“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體新格局。

  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監管體系,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村再生資源回收處理體系建設,提高再生資源利用率。

  抓好村莊環境長效管理。鞏固村莊環境整治成果,進一步提升村莊環境整治質量。將全市所有自然村(含農民集中居住區)和高速公路、交通主干道沿線兩側全面納入長效管理范圍,強化日常監管,有效保持農村衛生整潔、環境優美、文明向上的生活環境。

  繼續推進城鎮主要出入口、高速公路兩側、交通主干道沿線等重要“窗口地帶”的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城中村、鎮中村環境整治,持續改善城鎮環境面貌。

  建立高效聯動的長效管理機制,形成規劃建設、財政扶持、項目資金、技術支持等為保障的長效管理常態化運轉機制。

  積極探索農民自主管理村莊環境的有效途徑,增強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農民群眾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上來,共筑環境優美、宜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實施農民集中居住區(農村新型社區)提檔工程,對已建成并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逐步進行提檔升級。